這兩天陽光特好,
山上的山芙蓉盛開,
浸在光裡就像一盞盞花燈。
吸飽光的花全然通透,
從這個角度清楚可見它的雙層花萼。
2011-11-24
複瓣的山芙蓉也開了。
*2011-11-06:
從十月開始,
山上的山芙蓉就進入盛花期,
早上總能看到盛開的花瓣張得平整,
在陽光下白得鮮亮,
到了傍晚就開始捲曲閉合,
色澤也變成深粉紅,
通常謝了的花到翌日還能與乍開的新鮮白花
同時存在,
可不要以為粉紅捲合的是花苞喔!
真正的花苞是綠萼閉合的模樣。
2011-03-01
到了冬末,
葉子幾乎落盡的山芙蓉,
枝頭殘存著若干蒴果,
毛茸茸的,
裂開後露出許多長了絨毛的小種子,
風一吹,
絨毛揚起,帶著種子飛往未來...
記得山芙蓉有個遠房親戚"棉花",
難怪它的果果裡像塞滿了棉花,
哈哈...
這張圖講的就是
冬盡春來吧!
光禿禿的樹枝
終於熬過了寒冬,
在新春抽出了新綠。
*2010-01-05:一日三醉的山芙蓉
看過梵谷畫展後,趁著天還沒暗,
到植物園繞一下。
本想此時應該無花可賞,
荷花池只剩荷葉殘骸,
大半池面都被浮萍佔據了。
越過池水,視線突然被一叢粉紅吸引住,
那是什麼?竟然在冬日裡還如此生氣昂揚!
趨前欣賞,才知道這就是山芙蓉。
山芙蓉的開花季節應該要更早,
秋季霜降過後,大約開到年底,
因此有"拒霜"的別名。
山芙蓉分佈於台灣全島2000公尺以下地區,
植物園位於台北盆地,
有可能因此開花時間比其它丘陵或山地來得晚些,
因此,都一月了,還繼續綻放著。
山芙蓉是一種很有趣的花,
花朵從早到晚會有不同的變化:
早晨初綻時是白色的,
正午之後全開,變成淡淡的粉紅色,
黃昏接近凋謝時,花瓣閉合,呈現較深的粉紅色。
因而得到"三醉芙蓉"的美名。
可古時候的人不理解這種自然的變化,
還以為是靈異現象,
叫它"鬼花"。
傍晚的山芙蓉呈迷人的深粉紅色調,
卻也開始閉合起來,然後凋謝。
山芙蓉一日三醉,
一棵樹上同時可以看到
花苞、盛開的花、
近凋的花、未熟的蒴果、
熟裂的蒴果。
中間是未裂的蒴果,
下面是乍謝的花,
上面是剛形成的蒴果。
山芙蓉全株都披覆絨毛,
連蒴果也是。
山芙蓉是錦葵科、木槿屬,是木芙蓉在台灣的親戚,
棉花則是它們的遠房親戚,
這大概就是山芙蓉全身長毛的原因吧?!
看它的蒴果裂開後,有點像棉花毛茸茸的,
風一吹,絨毛就帶著種子四處流浪。
從它們的英文名字也能得知這種親戚關係:
木芙蓉的英文名字是Cotton-rose,
而山芙蓉的英文名字是Taiwan cotton-rose。
山芙蓉跟其它錦葵科植物一樣,
都是單體雄蕊,
也就是雄蕊連生成管狀,包圍著雌蕊花柱。
阿里山的鄒族把這種花視如神花,
具有避邪效果,
祭祀時要用到之外,
樹皮是很好的編繩材料,
耐用的木頭可以雕刻或製作成木屐等用品。
此外,山芙蓉也是葯用植物,
有些保養品就拿它作為成份,
標榜修護功能。
山芙蓉似乎用途很多,
不僅蟲蟻愛吃,
它的花還可入菜,
看到網上有人教作這道野菜料理:
先把花萼和上花萼去除,清洗過後,
可油炸、炒肉絲或煮湯,
大概就跟義大利人料理節瓜花的方式類似。
不過,據說,要吃它可得趁早,
最好是清晨花朵剛開時就去採下,
以免晚了,都被蟲蟲先行下肚了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