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再遇到黃槿,
沒看到明媚的黃花,
卻見著之前沒注意到的成長過程細節,
像這張圖裡的托葉及花後初果。
黃槿的托葉肉質,三角狀,
很早就脫落,
遇上的這株正在發新葉,
所以正好趕上欣賞抽新好景,
葉子像褪下包裹的襁褓似的,
很快就抽長,
新葉厚厚的,
葉背的星狀毛茂密,白絨布似的。
嫩黃綠的托葉一層層的,
形成別致的樹梢表情。
一片新嫩的葉子還在兩枚托葉的襁褓中,
這幼嫩的葉芽造型像個扁水滴,
很可愛。
似乎花序是跟葉子一起抽新的,
瞧,下方的托葉變褐,
即將脫落。
種子落盡後,
獨留開裂的果殼。
2010-10-10
這種大大的黃花
在兒時記憶裡是路邊經常出現的景致,
後來才知道它叫黃槿,
卻連鄉間都不常見到了。
再看到它時,
都是在宜蘭鄉間,
像傘一樣的樹型,
上頭鑲飾著一朵朵大黃花,
看在眼底,不知怎地,心裡暖暖的。
錦葵科、黃槿屬的它,
花長得很像朱槿或木槿,
漏斗狀的花冠裂為五瓣,瓣瓣螺旋式相疊,
有點像羽毛球;
它的花心呈紫紅色澤,
中央伸出花絲合束的單體雄蕊,
雌蕊花柱被雄蕊合束圍住,
頂端露出紫紅色柱頭。
它的枝枒多橫向發展,
嫩枝葉毛茸茸的,
葉形像個偏圓的愛心,
葉脈呈掌形紋路,
葉緣全緣或有細鋸齒,
葉背蒼白。
蒴果木質化,
熟時爆裂為五瓣,內有腎形種子。
黃槿在台灣鄉下又名"粿葉樹",
是因為它那又圓又大的葉子,
早期蒸粿仔時,被用來當作粿仔墊。
它也是耐風耐鹽的植物,
在宜蘭是常見的濱海行道樹,
九到二月是花期。
文章標籤
全站熱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