潮濕的森林裡,
附生於大樹上的蕨很有看頭,
就連平地常見的伏石蕨
都顯得更有活力!
這也是去福山的收穫,
那兒的大樹樹幹上附著了各種植被,
非常吸引人。
像這棵樹上的伏石蕨,
營養葉和孢子葉
都是立正站好的姿態;
細長倒披針形的孢子葉背面
上半截的中肋兩側,
覆蓋了飽滿肥絨的孢子囊群,
看起來似乎是圓形的團團排列。
它的孢子葉形狀有其生育機制,
孢子成熟時,
只待風的吹動,
葉子隨風搖擺之間一來一往,
就可以把孢子甩出去,
傳播到遠方。
水龍骨科的蕨都有橫走的根莖,
伏石蕨也不例外,
偶見根莖如縷線般垂懸樹下,
帶著卵圓形的肉質營養葉及
"大腹便便"、長滿孢子的細長孢子葉,
總會佇足欣賞,
很有裝飾性,不是嗎?
2012-03-30
原來還沒為伏石蕨做正式的記錄,
只要在山裡走過一趟,
到處都找得到它,
特別是樹幹上,或是潮濕的岩壁,
它那發達的橫走根莖,
會帶著肥厚的卵圓狀葉子
四處趴趴走。
很喜歡為它拍照留念,
總覺得圓圓的葉子像圍棋,
不論它爬上哪兒,
都會在那上頭排列出抽象的圖案。
伏石蕨是水龍骨科的蕨,
有兩型葉,
一種就是常見的卵圓形營養葉,肉肉的,
負責進行光合作用,
維持植株的生命運轉;
另一種是細長的孢子葉,革質,
負責繁殖下一代。
伏石蕨的孢子囊群沿葉背中肋兩側分佈,
形成兩條線帶。
2009-09
深坑山區古道生態豐富,處處是驚喜!
這種藤蔓類的風不動,四處為家,
路邊的木階上有它,
大樹身上也看得到它,
感覺它活得很自在呢 !
補記:
看了一些有關蕨類的資料,
發現這種被我以為是"風不動"的植物,
似乎應該是伏石蕨。
似乎俗名叫做風不動的植物,有不少。
伏石蕨正好也有人叫它風不動,
此外,因為它常長在樹幹上,也叫抱樹蕨,
又因為卵型葉子像瓜子,也叫瓜子草.....。
但風不動確實也是一種植物,是蘿摩科,
分辨它們的一個重要特徵是葉子生長的方式,
風不動是葉子對生,
伏石蕨是葉子互生。
其它的差異還有:風不動會長小白花,伏石蕨則有帶咖啡色孢子的長型葉。
仔細觀察前面這兩張圖片,
第一張應該是伏石蕨,隱約可以看見孢子葉。
第二張就妙了,應該兩種都有,
比較明顯而粗的蔓藤,葉子似乎是對生的, 應該是風不動,
其它附著在樹幹表面葉片互生的,應該是伏石蕨。
不曉得這個新觀察是否正確?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