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若不是遇見同好在路邊駐足觀望,
這回或許又要錯失相識的機會。
它是台灣牛嬭菜,
蘿藦科、牛嬭菜屬的多年生纏繞藤本。
認識它之前,可能要跟我一樣
先認識嬭這個字,
上網查了教育部的異體字字典,
這個字的音、義都同於奶,
因此也有人叫它牛奶菜或牛乳菜。
不懂的是,這個字既與奶相通,
何不直接叫牛奶菜?
為什麼取名要取個如此費解的字?
如果因為直接用奶這個字覺得不雅,
何不採用乳?
何必繞了一圈,還是發音為奶?
說了半天,還沒說明這植物怎麼跟奶
扯上大半圈關係,
原來,牛嬭菜的植株若有折斷或破損,
會流出白色乳汁狀液體,
就像牛奶一般。
說它是菜,
卻不能吃,全草有毒,
換句話說,也就有民俗藥用價值。
被牛嬭菜爬上頭頂的這棵樹
已分辨不清身分,
因為在牛嬭菜底下還有密實的一層風藤 ,
風藤和牛嬭菜同時都在開花。
妙的是二者的葉片輪廓頗為相似,
只是牛嬭菜的葉子大得多,
而且是厚厚的肉質。
牛嬭菜的葉子多半呈現心形,
單葉對生,
葉面油亮,葉脈不多,
葉端有尖突。
繖形花序腋生,
花冠米黃,裂為五瓣,
如同多數蘿藦家族的花,
它也有副花冠的結構。
因為是台灣原生種,
所以冠上台灣二字;
據說在台灣的中低海拔山區都可以找到它。
在陽明山遇上的同好很懂植物,
說牛嬭菜開花並不常見,
很開心正好遇上,
希望下回有機會
會會它的蓇葖果。
文章標籤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